邓艾(197年-264年),原名邓范,字士载,义阳棘阳(今河南新野)人。三国时期,立下灭蜀大功后遭人诬陷,在被囚车押回京都的途中被杀。
邓艾自幼丧父,与母亲相依为命。邓艾热衷军事,后来担任典农功曹,协助管理屯田,受司马懿赏识。43岁的邓艾从陈县(今河南淮阳)巡视至寿春,向司马懿提出两项重要建议:一是开凿河渠、兴修水利以灌溉农田;二是在淮北、淮南推行大规模军屯。建议被采纳,数年后,从京都到寿春,沿途兵屯连绵,呈现出繁荣富庶的景象。
243年,46岁的邓艾转任南安(今甘肃陇西东南)太守。6年后,蜀军姜维进攻雍州(今汉中及陇东),邓艾参战,数败蜀军。景元三年(262年)十月,蜀军攻魏,邓艾率兵迎战,认为蜀军战线长、给养困难,难以持久,遂抢占有利地势以逸待劳,蜀军果然败逃。263年,邓艾大破蜀军于绵竹,斩杀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等将领,蜀后主刘禅惊恐请降,蜀汉灭亡。
《三国志》载,魏国大将钟会诬陷邓艾谋反,264年正月十五,钟会自成都押邓艾往洛阳。此时钟会手握魏、蜀军队二十余万人,囚禁邓艾后密谋据蜀称王。司马昭早有戒备,遣贾充率万余步骑入蜀占乐城,亲率十万大军进驻长安。钟会措手不及,遂扣押魏军所有将领,以太后遗诏为名废司马昭,蜀降将姜维怂恿其诛杀被扣将领,企图趁机恢复蜀汉。因消息泄露,同月十八日中午,姜维、钟会等被部将反杀,魏军大乱。邓艾部将追及押送槛车,欲迎还邓艾父子。配合钟会诬陷邓艾的灭蜀监军卫瓘因担心生变,派人追杀了邓艾父子,并将其妻子、孙子发配西域。
泰始元年(265年),司马炎下诏书称:“征西将军邓艾,居功自傲,失去品节,本应处斩。然下诏之日,其遣散人众束手受罪,与贪生作恶者不同。”遂大赦其妻子、孙子。两年后,议郎段灼上书为邓艾申冤。泰始九年(273年),司马炎再下诏:“邓艾有功勋,束手受罪而不逃,其子孙却沦为奴隶,朕甚怜惜,可任其孙邓朗为郎中。”这也算是为邓艾昭雪。
对邓艾最终受诬告而死,宋代名臣梁周翰认为:“周亚夫死于狱吏,邓艾则死于囚车。这些名将,均为人中英雄,若硬要挑其白壁微瑕,谁都会被抛弃。”北魏辅国将军成淹则言:“邓艾怀忠,矫命宁国,赤心皎然,却横遭屠戮,良可悲哀。”
中国古代将谋反列为“十恶不赥”的死罪,对谋反者严惩不贷。邓艾“谋反”证据有三:一是其言行居功自傲,给人以不敬朝廷的表现。二是其奏书,被钟会拦截、派人模仿修改,给人以犯上的错觉。三是钟会、卫瓘等人的密报。这些证据属于书证和证人证言,必须经过严格审讯并调查核实,才能辨别真伪。而司马昭,正是在缺少必要的调查核实程序下,以猜忌之心下令对邓艾进行逮捕,并用囚车将其押送,导致邓艾在途中被卫瓘派人杀死。这是司马昭猜忌功臣、偏听偏信和刻薄下令导致的重大错误,更是钟会、卫瓘等人直接制造的冤案。邓艾如艾草,在专制时代,无论功高与否,都难逃封建极权的倾轧。
(《法治周末》7.10 何能高)